心理科普 /Psychology
心理科医生:给心理障碍患者贴上「天才」的标签,是在伤害他们
来源: | 作者:心邻医疗 | 发布时间: 2020-05-14 | 2018 次浏览 | 分享到:
天才只是万里挑一,大部分心理障碍患者痛苦、挣扎一生

我发现,心理障碍被「浪漫化」了。


现象一:

心理障碍患者「传奇的故事」,常常见诸报道


艺术家梵高,因双相障碍在痛苦和挣扎中走向毁灭,在大好年华举枪自尽。但世人津津乐道的,却是他留下的美丽繁星、极高的艺术天赋、戏剧性的割耳故事。

(图片源于pixabay)

 

「小朋友画廊」项目中的「小画家们」,因自闭症的侵扰无法像普通孩子一样交友、学习、生活。但人们记忆犹新的,却是他们独特的艺术天赋,和短短几个小时内1500万的成功筹款。

 美国泳坛名将菲尔普斯,因多动症生活得很不堪——醉驾、吸食大麻,社交中的易怒、突然吼叫。但大众更喜闻乐见的,是他「飞鱼」般的矫健身姿,屡次打破世界纪录的泳坛神话。

患有与众不同的疾病、拥有与众不同的「才能」,甚至被贴上「天才」标签。心理障碍患者们的人生充满戏剧张力,满足了吃瓜群众的新鲜感和好奇心。

 

现象二:贴心理疾病标签,成为一种「新时尚」


「逼死强迫症、我自闭了、我抑郁了、我精神分裂了...」类似的口头禅,常被一些标新立异的年轻人挂在嘴上,来表达自己的归属感和独特性。


 

(图片源于网络)

 

01

你的新鲜感和好奇心

源于心理障碍患者的痛苦

 

心理学进入流行文化之后,各类心理疾病与先锋艺术紧密结合,成为了审美的一部分。这些引人注目的作品成了大众对心理障碍的「初印象」。于是,不明真相的群众觉得,是疾病让这些人出类拔萃。异常甚至病态,在很多人眼中变成了「天才」或是独树一帜的标志。

 

(图片pixabay)

 

但,痛苦是不能被浪漫滤镜掩盖和美化的。


根据公开的研究结果显示:16.6%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不得不与疾病终身为伴;85%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难以缓解,可在反复发作后表现不同程度的精神残疾状态;15%-20%的心境障碍患者疾病呈慢性化,社会功能也难以恢复病前水平;2/3的自闭症患者无法独立生活,3/4的患者智力发展迟滞;1/3~2/3多动症学龄儿童的ADHD症状会一直持续到成年。

 

此外,巨大的家庭照护负担、经济负担、药物副作用、亲属朋友的负面评论等,也常常让患者本人及其家庭不堪重负。这些事实与「浪漫化」的描述大相径庭

 

 

02

「浪漫化」心理疾病

可能带来污名化

 

浪漫化会让人们不把心理障碍当回事。比如,误以为抑郁症只是情绪不好,很「矫情」,而没有认识到患抑郁症的人会有一系列情绪、认知与躯体症状,大脑结构也会发生异常,并有较高的自杀风险。


 
(图片源于pixabay)

 

「浪漫化」可能让大众对心理障碍患者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


比如,人们认为自闭症患者都像雨人雷蒙一样有超强记忆力。但现实中,绝大多数自闭症患者没有超常能力,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当发现他们满足不了幻想,甚至还有违反社交规范的行为时,他们变得「不再可爱」,甚至「令人厌烦」,那么「污名化」也将随着「落差感」涌来

 


03

警惕贴标签

防止错误态度和认知

 

那些关于心理疾病的传奇故事,或许能给病人带来短暂的安慰。但这种不真实的描述,可能让真正需要治疗的病人产生错误态度,认为自己不用治疗,最终可能耽误治疗。

 

例如,医学顶刊《新英格兰杂志》一项系统综述曾指出,和躁狂患者相比,轻躁狂患者很少寻求诊治。而这种现象,和患者对疾病的态度密切相关。在临床上,有些患者在(轻)躁狂发作时自我感觉良好,思维活跃、侃侃而谈,周围人评价他「很聪明、有想法、很有创造力、点子王、天才」

 

事实上,「看似积极正面」的躁狂发作期,远不如抑郁发作的频率高。若患者为了「短暂地成为天才」,而「舍不得」疾病,那么可能在多次发作后使病情恶化,症状加重,治疗更困难。

 

另一方面,随大流给自己贴疾病标签的人,也可能无意中将所谓「成功的治疗经验」分享给他人,造成信息混乱。又或者为了让自己与「标签」更相似,无意中模仿了某些病态的思维方式、态度、行为,最终让「疾病标签」变成「疾病本身」。

 

(图片源于pixabay)

 

我们需要警惕「自我诊断」行为。网络上有许多心理疾病自测题,帮助我们评估自己的心理健康风险,理解我们的情绪状态。

 

但心理测量并不等于疾病诊断。当自己在某些心理疾病的量表上得分较高,也并不意味着我们患有某种心理疾病。自我诊断是非常危险的,只有专业的精神科医生,才有资格作出诊断



04

比起天才化、浪漫化

真正的尊重是「正常化」

 

借助感情和传奇的力量,让心理障碍患者不再被厌弃,增强社会对他们的接纳欲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痛苦并不会因为艺术的包裹而消失。


「天才化」、「浪漫化」,事实上和污名化,边缘化一样,本质上都是「非正常化」。天才只是很小一部分,大部分都是在病症里挣扎的人。

 

(图片源于pixabay)

 

相比标榜为「天才」,对精神病人最大的尊重是将他们正常化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或许我们该给心理障碍松松绑了——把心理疾病看做正常疾病的一种,既不排斥,也不神化。或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客观地认识心理疾病,而患者也能更勇敢地踏上自我救赎的路。

 



本文作者:麦穗花


本文审核:胡三红



免责声明:
本文相关数据、证据更新于2020年5月13日。文章仅限于提供心理健康科普信息,不能代替任何个人的心理健康诊断和治疗。个人心身健康问题请及时寻找心理科医生的帮助。如您对本科普有任何建议,请给我们留言。



参考文献:

[1] Huang YQ, Wang Y, Wang H, et al. Preval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epidemiological study. Lancet Psychiatry. 2019.

[2]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Mental Health: A Report of the Surgeon General.Rockville, MD:US Department of Healthand Human Services, Substance Abuse and Mental Health Services, National Instituteof Mental Health, 2000

[3] 陆林,沈渔邨. 精神病学(第六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4]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3320859/answer/209125136

[5] 孙艳坤,时杰.精神障碍及药物滥用的疾病负担及死亡风险[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5,24(03):240.

[6] 钟宇峰等. 双相障碍-关注抑郁(译自新英格兰医学杂志)[C]. 2011年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年会论文汇编.2011:309-314.